长江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河段
长江最容易发生洪水灾害的河段是荆江河段,该河段河道特别弯曲,荆江河段从湖北省的枝城到湖南省的城陵矶,湖北省和湖南省多洪涝灾害。长江的荆江河段总长度约为360千米,荆江河段的长江河床也高于两岸陆地,也形成了“头顶一江水”的地上河。
河流属于地表径流的范畴,是指地表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一般来说河流的河床海拔总是低于河流两岸的陆地。不过,有一些河流的情况十分特殊,这些河流的河床高出河流两岸的地面,我们称之为“地上河”,也可以叫作“悬河”。
1949年5月,武汉刚刚解放,一场特大洪灾就不期而至。抗洪抢险成为了解放军眼下的当务之急。轰轰烈烈的治洪工程也就此拉开帷幕,历史上称为“荆江分洪工程”。
1499年到1949年的450年间,在长江中游,从湖北宜昌市枝城到湖南岳阳市城陵矶的荆江河段溃口达186次。
1788年,荆江大堤决口20余处,洪水冲进荆州城,水深有7、8米。
1931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造成超过14万人死亡,洪水足足三个月才完全退去,长江洪水也被称为“20世纪最具毁灭性的水灾”。
在“九曲回肠”的荆江(湖北枝城到湖南洞庭湖的出口城陵矶,全长约360公里,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也有一截悬河,尤其是藕池口至城陵矶这一段,叫下荆江,典型的蜿蜒性河道,全场240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
荆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北岸是江汉平原,地势都很低,特别是北岸的江汉平原。目前的下荆江,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成了“地上河”,北岸的江汉平原靠180多公里的荆江大堤保卫。
为什么长江荆江段会形成“地上河”?
荆江悬河的形成与其他地上河一样,还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长江出三峡带来大量泥沙,遇到地势低平又“九曲回肠”的下荆江,流速减缓,泥沙容易沉积,河床不断抬升,时常决堤改道;另一面,人类为了减少威胁,对河道进行束缚,防止其决堤改道,就会加固两侧的大堤,从而出现河床不断抬高,两侧河堤也不断加固抬高的情况。
荆江悬河的形成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长江出四川盆地一路东向大海,挟水势与水量,一路下切,冲涮出一道天堑,彻底放干了云梦泽的血液(不是淤平的,而是放干的);
二是荆江北面的江汉平原地势低平,平均海拔只有27米;
三是荆江段江底低于平地,江面汛期会高于平地,而不是像黄河下游那种河底都高于平底的地上河(因此,好多湖北人不承认荆江悬河的存在);
四是荆江尤其是下荆江“九曲回肠”,两侧牛轭湖较多,而且人类干预严重(还是怕决口和频繁改道)。
荆江悬河有哪些危害?
荆江悬河历来是洪水决堤风险最大的河段,今天,三峡大坝修建以后,有效约束了洪水,荆江决堤的危险性大大降低。
但另一个问题却随之产生,长江是我国的一条黄金航道,却在荆江形成了瓶颈,常年通航能力是3000吨级,即使有效挖深,也只能达到5000吨级,万吨级船舶只能在汛期才能上行至重庆。
作为悬河的荆江,肯定不能无限挖深,这会危害大坝的安全,再者,荆江河段九曲十八湾,还处于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中;更何况,荆江地段地势平缓,泥沙容易淤积,挖深了很快就会填平,根本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