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十二月有哪几年
闰十二月有208年,360年,379年,436年,629年,648年,667年,724年,906年,982年,1058年,1153年,1202年,1221年,1335年,1411年,1422年,1430年,1517年,1525年,1536年,1574年,3358年,3472年,3806年,3988年,4751年,4941年等。
闰十二月是所有闰月中最罕见的闰月(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此后随时间推zd移,闰十二月的频率会从最低逐渐上升),从17世纪开始一直到33世纪没有出现过任何闰十二月,此后的36~38世纪、41~47世纪以及49世纪都没有闰十二月。
上一个闰十二月出现在16世纪1574年,下一个闰十二月出现在34世纪3358年。
为什么现在闰十二月很少见
在农历五六月前后半年的时间里,闰月的情况比较多,而“闰十二月”和闰正月根本就没有。
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可以细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从节气到中气或者从中气到节气,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都是相差15°,也就是说,从一个中气到下一个中气,太阳必须在黄道上移动30°,相当于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前进30°。平均说起来,这大概需要30天半不到一点的时间。如果再说得具体一点,这段时间最长可以达到31.45天,最短时只有29天多。
同样是黄道上的30°,为什么太阳(在这里说成是地球也是一样的)走过这段距离会有2天左右的差别呢?问题就在这里。这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有关,使得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长短不同。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尽管很接近于圆,但终究不是圆,而是椭圆形的。如果轨道是圆的话,那么圆就只有一个圆心。椭圆有两个圆心,或者说“焦点”,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上面。这样,地球在轨道上绕着太阳公转时,就有时候离太阳远一点,有时近一些。我们把地球轨道上离太阳最远一点的一点叫做“远日点”,最近的一点叫做“近日点”。
地球经过轨道远日点的时候,都是在阳历每年的7月上旬,由于离太阳远一点,地球运行得稍慢一点,也就是说,地球这时得用较长的时间走完两个中气之间30°的距离,譬如要花31天以上的时间。农历一个月只有29天或者30天,显然,阳历7月份前后的这个阶段里,农历的某个月就会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没有中气的这个月就是上个月的闰月。同样的道理,在阳历七月前后的几个农历月里,出现闰月的可能性比其余的月份要大。
阳历每年的1月上旬,当地球来到近日点附近时,由于离太阳近了一些,就运行得稍快一些,同样在黄道上走完30°的距离,可能只用29天,也就是说,这个阶段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间隔只有约29天。农历一个月还是29或30天,显然,这时期前后农历月份出现没有中气的机会很少,出现闰月的机会自然也就很少了。阳历1月前后正好相当于农历十二月和正月前后,因此,你就不会在万年历里找到“闰十二月”和“闰正月”了。
为什么唐朝以前闰十二月很多
阴历时我国特有的历法制度:有夏历(夏朝)、殷历(商朝)、周历(周朝)、颛顼历(秦朝)、太初历(汉朝)、大衍历(唐朝)等。又称华历、农历、旧历、太阴历、阴阳历。
阴历主要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唐代以前采用平气平朔分摊闰月,闰月的机会是均等的。所以闰12月很多。这里就不列举了。
唐代以后采用平气定朔,闰12月的几率也不小。比如16世纪的1512年和1574年都是闰12月或者叫闰腊月。
1645年,清朝建立后,在历法上采用定气定朔,由于那是到现在近日点在冬至后不久,所以造成冬至之后一、二个月内的节气间隔偏短,单节气的朔望月相对少得多。因此产生的闰12月几率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