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日历

为何会有梅雨季节

    梅雨   季节   为什么会有
《为何会有梅雨季节 梅雨季节是怎么形成的》

每年的6、7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便迎来梅雨季,虽然也并不是所有梅雨季都有持续阴雨天,但一般大多时候,都是潮湿黏腻的。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孩子不禁想问:到底为什么会有梅雨季节?究竟梅雨季节是怎么形成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梅雨季节是怎么形成的

为什么会有梅雨季节

梅雨季节成因

1、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2、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

梅雨季出现规律:

正常:

梅雨开始的日子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或“断梅”)。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中国台湾地区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农历每年4月中旬入梅,5月上旬出梅。但具体各地有所差异,浙江地区是农历五月初入梅,具体是逢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梅。

梅雨季节

反常:

空梅每一年梅雨的范围、持续时间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没有梅雨,现象称为空梅。

重梅黄梅雨季过后,通常天气放晴进入炎炎盛夏。如果这个时候又转成阴雨绵绵,并且持续较久,仿佛又回到梅季,就称为“重梅”。民间俗谚有云“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重梅”。

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

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结束之日称为“出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4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5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其间的特有现象。5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梅雨季

入梅时间和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入出梅的早晚和梅雨量的多少密切相关,因此在江淮地区每年入出梅期的确认一直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气象业务部门汛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

从气候学和天气学角度上,入出梅的判断问题也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有关梅雨的长期预测影响因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季风、中高 纬 度 环 流、海温、雪盖、极冰等方面1980s以来,以陶诗言为代表提出了梅雨锋主要是副热带季风和北方冷空气组成的中纬度锋面雨带,东亚夏季风的异常活动影响了江淮地区入梅时间和梅雨持续天数 关于中高纬度环流对梅雨的影响,研究表明梅雨期冷空气的强弱,是影响梅雨的重要因子之一。作为大气环流变化背景的海温对梅雨也有重要影响,不同区域的海温对梅雨特征的影响是不同的。